首页 | 组织机构 | 思想引领 | 素质培养 | 多彩校园 | 实践育人 | 网上学堂 
※ 当前位置: 首页>>网上学堂>>网上团校>>正文
《论党的青年工作》学习辅读系列⑤ 《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学习辅读
2022-10-06 12:53  

 

果与树

圆与半径

大地与根

青年与桥

(扫码可观看学习视频)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青年工作》,是党的领袖关于青年工作最全面、最系统的论著,是全国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年工作者在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收到的珍贵礼物。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学习,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对该书所收录的60篇重要文稿逐期刊登阐释辅读文章,和广大青年朋友一起,共读共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篇”,共话共悟党的领袖念兹在兹、深厚绵长的“青年情”。

  ---------------

  篇目介绍

  《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是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广大留学人员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坚守爱国主义精神,矢志刻苦学习,奋力创新创造,积极促进对外交流。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要努力成为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开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成为党联系广大留学人员的桥梁纽带、党和政府做好留学人员工作的助手、广大留学人员之家,把广大留学人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金句精读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关于“创新”,总书记还这样讲过: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关于“中国与世界”,总书记还这样讲过: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动地区合作,与亚洲同进步,与世界共发展。”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学习笔谈

总书记“四个比喻”中的人生道理

  青年朋友们,从小到大,估计大家都是听着各种各样道理长大的——爸妈的叮咛,老师的教导,职场前辈的传授……内容很丰富,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我们到底记住了多少呢?

  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篇讲授重要人生道理的文章。同样是讲道理,但这篇文章所讲的内容保证你记得住、记得牢。

  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对广大留学人员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并在其中妙用四个比喻,生动阐明了深刻人生道理。对青年如何健康成长具有普遍意义,不仅是讲给留学青年的,也是讲给所有新时代中国青年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比喻1:果与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坚守爱国主义精神”。总书记勉励大家,“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青年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之果”不是凭空从天而降的,而是要实实在在长出来。从哪里长?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从“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长。“常青树”这一比喻,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这棵树能结果。青年人如果狭隘地追求所谓“成功”,往往会事与愿违。就如施一公教授在最近一次很火的演讲中所说:“如果你们(中国的年轻人)毕业后,仅仅为自己的柴米油盐担心,仅仅关注自己的房子、车子,那是很不应该的。”只有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奋斗才有大收获,人生才有真成果。第二,这棵树常结果。中国上百年近代史反复证明,尽管时代环境不同,但一代代青年只要将“小我”融入“大我”,都能成就人生——从“两弹元勋”感慨新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为自己搭建了报国的“大舞台”,“留在国外哪有这个机会?”到如今每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大多来自国计民生关键领域——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始终在源源不断结出硕果。

  ——比喻2:圆与半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矢志刻苦学习”。总书记形象地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细品总书记的要求,“这个半径”不仅是书本学习(读“有字之书”),还有实践学习(读“无字之书”);“这个圆”不仅要画在知识领域之中,还要画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同时,人的一生不是只画出一个“圆”,就画地为牢、故步自封了,而是要不断延展“半径”,不断画出更大更广阔的“圆”——“已经完成学业的留学人员也要拓展眼界和视野,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优秀人才。”

  ——比喻3:大地与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奋力创新创造”。总书记强调,“关键是要脚踏着祖国大地,胸怀着人民期盼,……真正使创新创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很多年轻朋友都曾在科幻小说中看到过一些所谓的“天才怪人”,其创新天马行空、脑洞大开。但这终归是科幻小说。现实生活中的创新,关键是要如总书记所讲的,找准两个结合点——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先进知识和我国实际的结合点,用这“两把铲子”挖出“树坑”,在祖国大地上埋下创新的“种子”,长成创新的“大树”。据《中国独角兽报告2022》披露,我国“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新媒体、金融科技、电子商务、新汽车等四个领域——大家看看,这些领域哪个不是和当代中国社会巨大的应用场景密切相关?这就是创新要“脚踏着祖国大地”的最好注脚。

  ——比喻4:青年与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积极促进对外交流”。总书记以桥作喻,期望广大留学青年要“加强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这一要求,不仅面向留学青年,也是面向所有中国青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在京召开的世界青年发展论坛致贺信,指出“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中国始终把青年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鼓励青年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当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类关怀,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始终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上,中国青年与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代表一道,以“促进青年发展、塑造共同未来”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面向全世界发出《青年优先发展国际倡议》,启动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相关筹备工作,用“心”搭建各国青年交流互融的畅通桥梁。新时代中国青年用行动向世人证明,只要各国青年同心同向、携手共进,世界发展、人类进步的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的4个妙喻,既生动又深刻,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好成长的“金律”。让我们牢记总书记关于爱国、学习、创新、交流的嘱托,努力奋斗奋进,不断追梦圆梦吧。(青宣)

  总书记与青年朋友们

总书记关心留学青年点滴

  “我们热诚欢迎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

  “留学归国青年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党、国家、人民为拥有并将更多拥有这样一大批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

(一)

  1872年9月14日上午,美国纽约。一群少年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终于登上了大洋彼岸——他们是中国第一批远赴重洋的留学生。这群最小10岁、最大16岁的孩子们,拉开了中国近代以来留学史的序幕。

  2013年10月21日上午,中国北京。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百余年的留学史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希望广大留学人员“脚踏着祖国大地,胸怀着人民期盼,书写无愧于时代人民历史的绚丽篇章”。

  留德学子在网上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柏林自由大学的法学博士生王琦和另几名博士生热烈讨论,连夜起草信件,准备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大家的学习心得。

  第二天,带着这些热情洋溢的心声,一封代表全体在德留学人员的书信,发往北京。

  “我感受到了留德学子心系祖国、报国为民的爱国情怀”,“你们在来信中表示要坚持爱国、坚持理想、坚持学习、坚持创新,希望大家把这些信念付诸行动”。201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全体在德留学人员的飞鸿传信,在留德青年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习主席说过,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希望把学习到的法学知识投入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工作中去。”

  “我研究的方向是轨道车辆。中德铁路交流合作正不断拓展。我愿用自己所学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绵薄之力。”

  ……

  哥廷根大学德语文学专业博士生张鹭作为留德学生代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习主席对广大留学人员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对我们年轻的留学人员如何更好地将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中,极具指导意义。”

  “越留学越爱国,是每个留学人员的共同感受。”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在大会上的发言中谈了自己从海外归国的心路历程。他在国外学习、工作了18年,虽然取得了专业上的成就,但内心总觉得缺少什么东西。2008年,他辞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职务,回国任教。他直言,回国工作后拥有了发自内心的踏实和归属感。“回国前,我是祖国巨变的旁观者,偶尔挽挽袖子帮帮忙,难尽我意;现在,我是祖国巨变的参与者、是主人翁,这是最让我自豪的成就感和令我充满力量前行的动力所在!”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留学人员寄予厚望,多次回信肯定他们心系祖国、报国为民的爱国情怀,勉励他们早日用所学所得报效祖国和人民,殷殷期盼,言谆意重,为广大留学人员指明了人生航向。

(二)

  “希望你们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2017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如何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如何更好地“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怎样才能“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广大留学和归国青年朋友们激情四溢地热议开来。

  “要倍加珍惜祖国极不平凡的发展成果和来之不易的团结稳定大好局面。刻苦学习,掌握本领。”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不忘初心,怀揣留学归国报国的中国梦,学好专业知识,在实现中国梦中成就个人的梦想。”

  ……

(三)

  “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对青年学者的热忱勉励,不仅为海外学子们指明了人生航向,也影响和改变了许多人的事业选择和价值取向。

  “你为什么选择回国?”

  “没有什么原因,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件“自然而然”的事,就是从心底流淌出的家国情怀,是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是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自觉追求。

  他们之中,有的转换深耕多年的科研领域,将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有的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努力开创学科发展新的一页;有的甘坐冷板凳数年,只为带领团队“安心做难事”。

  有人说,“如果留在国外,看得见的,就是优厚的待遇和收入,但我觉得光是这样,不能满足精神需求。”还有人说,“我对海外风电和智能电网很感兴趣。在中国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中,我的专业知识定有用武之地。”

  他们之中,有的致力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将研究成果拓展到多个产业;有的在医学领域攻关,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有的向人工智能发起冲击,为我们创造更智慧、更便捷的生活。

  有人说,“大家都安下心来做最难的事情,全力将研究向前推进一些。”还有人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道路上,我们仍任重道远。”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外语人才如何培养跨文化阐释力?这些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在所从事的研究与教学岗位上,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为传播中国声音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有的人说,“作为海外留学人员,肩负着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责任。一定不辱使命,从自身出发,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交流。”还有人说,“使学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摆渡人、中国故事的讲述人、人类文明的传承人,在促进中外文明对话和国际合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

  总书记的这些回信饱含深情、充满关怀,不仅是对全球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关心与勉励,更是激励广大青年朋友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总书记的关怀和指导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将梦想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

  (综合编选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有关材料)

  在总书记指引下

让青春在中国土地上绽放

  题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工作,先后多次给留学人员寄语、回信,关心他们的成长发展,对他们寄予殷切希望。在“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政策指引下,仅2016年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就达251.8万人,回国201.3万人,学成回国占比近八成。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将梦想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

(一)厚植爱国之情,激励一生的精神财富

  胸怀人民,学以报国。回望历史,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程开甲等无数老一辈留学人员,秉持“不论身在何处,都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的人生理想,投身国家建设、改革,写下了无数动人精彩篇章。

  新时代给予了广大留学人员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充足底气,也为留学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广阔舞台,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在学业有成后选择回国创新创业,不久前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2019年,超过70万人出国深造,超过58万人学成回国。2021年,回国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首次超过100万。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留学人员成长发展,对他们寄予厚望。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留学人员提出坚守爱国主义精神、矢志刻苦学习、奋力创新创造、积极促进对外交流的殷切希望;

  2014年1月,给全体在德留学人员回信,肯定他们心系祖国、报国为民的爱国情怀,希望他们早日用所学所得报效祖国和人民;

  2017年12月,给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回信,鼓励他们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2022年5月18日,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勉励他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多地出台吸引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

  上海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留学人员来沪创业的实施办法》,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支持留学人员来沪创业;

  留学人员来京创办企业,可凭护照直接注册登记,注册资本金可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最低标准执行;

  广州实施“红棉计划”,对符合条件的留学人员创业项目给予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资助;

  厦门调整留学人员创业扶持方式,除专项扶持资金外,将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研发补助、科技金融纳入留学人员留厦创业重要扶持方式……

  总书记的谆谆话语、殷切期望,国家的优厚政策、广阔舞台,让无数留学人员心中奋斗报国的激情高燃。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祖国更加需要我们,父老乡亲对我们寄予了更深切的期望,这里处处是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沃土和机遇。”

  陈光鈜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浙江温州成为一名制造业新兵,在繁忙的外贸与内销业务中,磨炼本领、挥洒青春。“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道路上,我们仍任重道远。”陈光鈜说,希望自己成为行业中那颗虽小却重要的螺丝钉,用实干展现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

  “党和国家尊重广大留学人员的选择,回国工作,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欢迎;留在海外,我们支持通过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大家都要牢记,无论身在何处,你们都是中华儿女的一分子,祖国和人民始终惦记着你们,祖国永远是你们温暖的精神家园。”总书记温暖人心的话语,成为无数海内外学子珍藏一生的精神财富。

(二)砥砺强国之志,走好创新驱动道路

  “留学人员视野开阔,理应走在创新前列。”习近平总书记传授留学人员成功“宝典”。

  江苏苏州海狸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任辉说,“中国是自己的根”。201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后,他义无反顾回到祖国,积极投身于纳米磁珠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研究。

  “作为新型生物医学领域‘芯片级’核心原料,国内的纳米磁珠严重依赖于进口。”任辉说,“我和团队十余年来始终在做一件事,就是推动国内纳米磁珠的产业化发展,解决这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如今,纳米磁珠被广泛应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中。

  “国家为科技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丰沃的创新和创业土壤,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开发更多高技术产品,提高关键技术的国际话语权,才能不辜负祖国寄予的厚望。”任辉说。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细胞药物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主任李一佳说,留学人员要勇于做“海胆”,不断增加挑战尖端技术的胆量。他曾于墨尔本大学和蒙纳士大学就学、科研,回国后参与干细胞技术研究并创办公司。

  “中国在药物领域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李一佳说,“在化药方面中国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在细胞治疗方面实际处于齐头并进的状态,加之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人口基数大等因素,中国有更好的机会来进行实验推广和药物研发。”

  正是因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李一佳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学成回国,成为“海胆”参加技术攻关。

  “对新一代留学归国的科技工作者来说,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始终是萦绕在心头的主旋律。”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教授李向平说。自2015年从澳大利亚留学归国后,他结合纳米光子学的前沿科学问题,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在超表面多维光场调控、六维光信息存储、超分辨芯片成像等方面取得原创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自然·光子学》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如今,李向平所带领的暨大海外青年团队,是纳米光子存储技术的世界密度纪录的保持者。“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他说,要将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力争实现更大的技术突破。

  作为给总书记写信的120名留学归国青年学者代表之一,南京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黄硕教授谈到,科研创新要服务国家需求,兼顾原创性和应用性。2015年从牛津大学归国后,他带领课题组在纳米孔测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将相关领域知识产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在奋斗中,他越来越感受到党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样是致信人之一的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何亮教授谈到,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应在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中实现个人成长。2014年,他放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员的身份,回国加入南京大学,带领团队刻苦钻研,用8年时间设计研发“大系统”“大装置”,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突破国外核心技术垄断,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三)奋进报国之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祖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进程,为一切有志于创新创造、干一番事业的人们提供了广阔舞台。”

  2013年,李青怡以国家公派留学生的身份来到波兰华沙大学就读,2020年,毕业后的她放弃国外数个工作机会,回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为一名波兰语教师。

  李青怡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的经历。从起初担心课堂出现突发状况的紧张不安,到一直备课到凌晨,再到讲台上微微颤抖的声音……第一堂课顺利完成后,她愈发认识到教师这份职业的庄严使命与重大责任。“学有所成、留学报国是所有海外留学人员的最高追求。”她说,“为祖国尽绵薄之力,将青春与才识投入到民族复兴大业中,我干劲十足!”

  北京爸爸的选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王胜地认为,要从留学生创业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践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坚持企业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乡村建设图书馆、帮助残障婴幼儿,在甘肃、宁夏开展产业扶贫,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上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吴玉华致力于打造“海归科技品牌建设”,把留学人员科研能力强、海外联系广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海归小镇”到“海归科技园区”,再到“海归区域一体化的小城”,为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做出留学生独特的贡献。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留学生不仅要增强专业本领,更应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全球自然资源管理专业的刘欣悦对此深有体会。

  2018年,刘欣悦作为国际志愿者去波兰弗罗茨瓦夫市的中小学支教,她精心设计的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深受当地学生欢迎。在面向市民开展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中,刘欣悦展示的中国元素总能成为全场焦点。“我热爱我的祖国,所以希望让更多人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她说。

  “留学人员最基本的底色就是爱国,最牢固的信念就是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是一代又一代留学人员最深刻的共同理想,也是我们职责使命的核心要义。”欧美同学会东南亚和南亚分会副会长刘星说。

  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刘星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感触很深。“一代代归国留学人员不仅是祖国的建设者,也是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能够更好读懂中国的桥梁和纽带。如今,许多年轻海归凭借积极进取的热情和活力,在科技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交流上承担起更多职责。我们要更努力地促进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不忘爱国初心,矢志报国之行。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把自己的报国梦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在国家战略最前沿、“三新一高”主战场、基层岗位第一线,书写下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奋斗篇章!

  (综合编选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欧美同学会网站、《留学生》杂志、《广州日报》等有关材料)

关闭窗口
通知公告
关于我校《关于申报第十四届中...
关于第十一届“母亲河奖”拟推...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关于拟推荐天津市学生联合会第...
关于我校2023—2024年度西部计...
关于拟推荐参加第十八届“挑战...
关于拟推荐参加第十七届“挑战...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共青团天津职业大学委员会